讲座综述|杨民康教授《民歌演唱者的文化角色与身份认同》

作者: 时间:2023-04-17 点击数:

2023年4月7日14时30分,由新葡萄8883官网AMG主办,新葡萄8883官网AMG研究生管理科、南方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工作站承办的讲座《民歌演唱者的文化角色与身份认同》在图书馆报告厅举办。本次讲座主要采取了线下渠道的形式。

本次讲座由中央新葡萄8883官网AMG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民族音乐学)博士、云南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民族艺术研究院南方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杨民康教授担任主讲人。新葡萄8883官网AMG硕士研究生导师苏毅苗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林林院长,侯静宜副院长,杨凯老师等莅临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苏毅苗教授隆重向大家介绍了杨民康教授,并对杨教授在百忙之中莅临新葡萄8883官网AMG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图一:《民歌演唱者的文化角色与身份认同》讲座海报

一、什么是民歌演唱者?

讲座开始,杨民康教授就作出概念界定:民歌演唱者涉及民歌这个概念的所有演唱者,定义再扩大就涉及到所有民族音乐的表演者。

有助于建立一般认识的几组图片(仅列入狭义的民歌演唱者或民歌歌手),主要涉及有:

1.民间艺人在演奏的照片;

2.20世纪中期民歌演唱家;

3.少数民族传统仪式;

4.民族音乐(侗族大歌)的舞台化与民间化实践;

图二:民间艺人在演奏的相片

图三:20世纪中期民歌演唱家

图四:少数民族传统仪式

图五:民族音乐(侗族大歌)的舞台化与民间化实践

杨民康教授提及他的论著《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是在其硕士论文完成后,意犹未尽的产物。该书以硕士论文的个案为起点,由少数民族民歌到汉族民歌,由小群体到大社会,由乡村到城市,由小渐大,由微观到宏观,其中又以两性相与为副线,从布朗族民歌谈起,贯穿始终。

二、理论阐述

(一)文化角色

相关概念:文化角色、社会角色、角色文化、角色文化模式、角色行为。“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 20-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只要是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文化角色,又称角色文化,指个体在长期的角色扮演及具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内容。角色文化模式:角色文化模式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角色扮演及其交写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内容的整体。正确理解和把握角色的文化模式的含义,应当注意三点:

第一,个体是角色扮演及其交互作用的主体,它回答谁是角色的文化模式的承担者。

第二,角色的文化模式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模式,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即本土性、约束性、差异性、易变性、情境性等,它回答建立什么样性质和特点的角色的文化模式。

第三,角色的文化模式是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的整体。这里的“文化内容” 包括语言、风尚、习俗、惯例、规矩、禁忌、宗教、器物,特别是文化传统、文化准则、文化理念、价值观等,它回答建立什么样内容的角色的文化模式。一人兼具的社会与文化两重身份,可视为同一文化集合体的正、反两面角色:当我们谈到‘集体’的时候,强调的是扮演各种角色的人,是演员。而当我们谈到‘文化’时,强调的是角色本身和它的系统性。

(二)身份认同

个体认同来源于Tajfel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Tajfel(1972)引入了“社会身份认同”(social identity)概念,意指个体关于自己归属某个社会群体的知识以及因其群体成员身份而拥有的情感和价值意义。通俗地说: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角色群体和演员(民歌手)群体都是社会群体,但是有第二性的次属群体(功能群体)和第一性的首属群体(基础群体)之分也就有了以群体为基础的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区别,并且产生了认同阶序。

在首属群体层面,社会(演员)角色与艺术表演)角色有合一性,主要是涉及群体认同。在此属群体(功能群体)的认同层面,可以涉及行业(群体)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等。表演环境有民间活动场景、非职业表演舞台、职业表演舞台、学术表演舞台。文化角色与社会身份有民间歌手(局内人、首属群体);民族、地方演员(中介身份、首属一次属群体);职业演员(局外人、次属群体);研究型演员(局外人、次属群体)。

三、艺术身份与表演角色

从艺术身份看,本文所指的都是民歌手;但从表演角色看,有的单纯似本色演员,仅只是扮演局内角色和一两种社会群体文化身份,社会角色分配与艺术角色分配重合性强。有的较复杂,似非本色演员,同时扮演“局内/局外”角色和兼具有不同社会群体文化身份,含有不同的隐喻、象征意义,社会角色分配与艺术角色分配重合性较弱。下面列出其中六种基本的情况:

案例1:民间活动场景

德昂族婚礼与瑶族婚礼,局内、基础群体成员的本色表演;

云南瑶族和海南苗族仪式民歌演唱套路的分析;

唱词内容分析;

表演过程分析;

表演角色分析;

领唱一会唱歌不代表懂内容;填词者-懂内容不代表会唱歌;跟唱-在唱歌不代表会唱歌。

案例2:小群体:单一声部中的“领唱+跟唱”(帮腔,单体、对体)

上述每一组对唱中,双方都有一位主唱歌手,若周围的人多时,其他男女青年可以为各位主唱者帮腔。帮腔的方式是,主唱者起唱刚开始,帮腔者即紧接着进入,两者唱同样的内容,相隔仅几秒钟时间。

艺术身份:原生态民歌大赛金奖获得者

舞台角色:男女对唱歌手

经由布朗弹唱荣获原生态民歌大赛金奖,成为国家非遗,表演者由族群认同、地域认同拓展至区域认同、民族认同、国族认同同时涉及局内、局外及舞台上下的生活与艺术体验,兼具局内局外,主位、客位文化观念。社会文化角色与艺术表演角色之间出现反差和疏离:舞台上的风光无限与原生表演环境中的“小人物”;社会角色与艺术角色出现分离;表演角色与生活角色不一致。

案例3:半职业-职业舞台表演

王向荣、王二妮、石占明,半职业歌手、歌星,下台后还去放羊、务农;

李怀福、李怀秀(成为军旅歌手,但仍然可以看到布朗弹唱歌手的影子);

艺术身份与社会身份的关系大体同前一类,但职业性因素更强。

案例4:职业舞台表演

郭兰英、郭颂、才旦卓玛等职业歌手、歌唱家,基本脱亮了基础群体文化身份,具备较明显的职业舞台艺术工作者文化与艺术身份,职业群体身份较为固化;

阿宝:作为“演员”的民歌手(城市人、国企职工、无“牧羊人”经历),社会群体身份与职业群体身份明显分离。

案例5:学术性舞台表演

民间歌手的学术性表演,如民歌传承人参与学校教学和在学术研讨会的工作坊演出;

艺术院校师生的学术性表演;

云南艺术学院学生的学术性表演(2021年4月23日)

中央新葡萄8883官网AMG的三弦研究生(2021年5月18日,器乐学生较特殊)

后者由社会群体身份向职业群体身份过渡,身份状态及认同意识还不明显、固化程度不高

案例6:作为非遗传承人的歌手可能拥有多重社会、艺术角色和隐喻性文化身份

1.社会角色、文化角色和艺术角色;角色群体和演员群体

2.非职业表演舞台(参与本族群、家庭的传统仪式活动及表演

3.半职业表演舞台(参加以“非遗”传承为主旨的舞台表演)

4.职业性表演舞台(有时身兼专业演员的身份,参加相关舞台表演)

5.学术性表演(参加学校、官方组织的研会、工作坊等学术活动)

四、总结

最后,杨民康教授提出:无论是民间歌手或职业演员,既然站立在民歌表演的舞台上,肩负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或传统音乐文化的任务和职责,就有必要在完成自己社会角色和艺术角色重组和再分配过程的同时,加强学习基本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知识,树立文化多样性意识,以应对日新月异、复杂纷繁的文化发展局面。

从社会学层面看:

1.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区分和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和社会角色;

2.认识自己作为社会个体的内化、外化、客体化的社会化过程;

3.了解并适应不同社会与艺术角色转换的需求;

4.通过学习而尽可能获取角色转换的能力和技巧。

从人类学、民族学层面看:

1.根据社会个体的内化、外化、客体化过程认识自己的局内、局外身份;

2.认识和建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及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观念意识,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认同意识。

在本次讲座的提问环节,杨民康老师耐心而又细致地对在场同学有关于在彝族的仪式音乐中“局外人身份的参与”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等问题一一予以了解答。

图六:杨民康教授在解答学生问题

图七:老师与杨民康教授合照

撰稿:韩韬

审稿:林林 苏毅苗

图片:韩韬

版权所有© 新葡萄(8883·AMG)官方网站-Grand Lisboa Macau